雕刻作為中國藝術歷史長河中一項珍貴遺產,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貴柔尚靜、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。井陘木雕發源于河北省井陘縣。這里是冀晉結合部,地處太行山麓,河北省西陲,北鄰平山縣,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、元氏、贊皇三縣毗連,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、平定、昔陽三縣接壤。素有“太行八陘之第五陘,天下九塞之第六塞”之稱。井陘以地形而得名,既為“天下險塞”,又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,也是冀晉陜三省的物資交流集散地。公元前206年,楚漢之間馳名中外的背水之戰以及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,以抗擊日寇著名的百團大戰也都發生在這里。從古至今,井陘縣都是軍事、經濟、文化發展的重鎮,并被文化部命名為“中國民間藝術之鄉”。
井陘木雕藝術家許金考、許紅陽作為井陘木雕技藝的世代傳人,以傳承為根,以弘揚為脈,集天地之大成,化朽木為神奇,將傳統木雕技法凝練交融。許家雕刻技藝發于源唐代,并保留下珍貴文物金絲楠木,因年代久遠,現留下釋迦摩尼頭像見證。據許氏后人家譜,許博文為現有記載的創始者,遍覽歷代井陘縣志并無木雕藝術的記載,但是當地各類廟宇眾多,許多廟宇內都有石雕或木雕的造像,而且神態各異栩栩如生,這些作品大都出自小作村許氏家族,許氏家族代代相傳至今的木雕技藝與這些實物相呼應,填補了井陘縣志中藝術志方面的空白,具有補史作用。代代以家族方式傳承,流傳到現在后代是許金考許紅陽。
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,聶榮臻元帥坐鎮冀晉交界井陘縣洪河槽村,親自指揮了破擊在井陘一帶日寇,在這段時間里,許家雕刻傳承人許殿杰是村里的民兵,一直住在洪河槽村,未參戰部隊挑水,當年為聶榮臻元帥挑水兩個舊柏木木桶,又笨又重的兩個木桶被棄用后,許殿杰當做珍寶一樣收藏,安放在自家房梁上,幾十年來,許殿杰經常指著木桶講說在洪河槽那段不同尋常的經歷,木桶現有許殿杰的孫子許金考珍重收藏,具有紅色歷史意義,以此對青少年宣傳愛國主義教育。
許金考是許博文的第十一代傳人,許紅陽從小受父親許金考的引導和熏陶,整日看到的是斧鑿與刻刀,聞到是木屑的香氣,耳濡目染,漸漸的喜歡并迷戀上了雕刻,七八歲就跟隨父親到大山深刻搜集雕刻題材,父親發現許紅陽有這方面的天賦,開始不斷的引導與培養。
許紅陽畢業后,喜歡著雕刻并堅持自己的想法,回家,跟自己喜歡的家伙式打交道,全身心的投入雕刻的研習中,父親用后的廢料,山里棗樹,榆樹上的枝杈,只要是能接觸到的原木,都是練習的材料。太硬的材料刻起來費勁,太軟的材料刻起來又太肉,不容易成型,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年幼的他,不服輸的許紅陽,咬牙堅持,三伏天,屋子里熱的像個蒸籠,他悶頭用鑿子打胚,汗水如雨,濕透了衣服,刻刀劃破了手,找塊布包上,接著刻,經過父親悉心指導和許紅陽長時間的摸索,逐漸掌握了選材的要領和祖傳的雕刻技藝,其年齡,尚不足20歲。
而豐富的農村生活成了許金考和許紅陽雕刻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,農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,陸續成為雕刻原料,清晰的紋路,大自然賦予樹根流暢的線條,一塊塊其貌不揚的木料,經過雕刻,變廢為寶,成為一件件有生命和靈魂的作品。
雕刻需要掌握美術畫畫的基礎,畫畫是雕刻作品的藝術構思基礎,有了畫畫功底后方可開始制作作品,井陘木雕世家許氏族人銘記祖訓、始終遵守古法浮雕來進行雕琢,浮雕分為四種,深浮雕、薄浮雕、淺浮雕、和鏤空雕。浮雕最早起源于建筑上的裝飾,比如以前的大梁、牛腿上雕刻,后演變到家具,許氏后人雕刻的薄浮雕和鏤空雕,技術難度高,繼承先祖留下來的技藝,長時間的創作,成千上萬次的重復雕刻,基本功才能過關,從而體現浮雕的層次感和立體感。
薄浮雕很薄,指的是2毫米到5毫米之間,這樣雕刻深度的才是薄浮雕,許氏后人能掌握在2毫米——4毫米,雕刻的時候以線為標準,線和木面結合起來,許金考先祖留下來的雕刻技法一刀一鑿,刀刀一下過,不能重復第二下,祖上留下一套雕刻技法順口溜,一刀刻一下,一下鑿一刀,刻刀順線走,線面成接合,就這樣老一輩手把手的教,后一代嚴格的繼承。
許家后人雕刻的工具也和現代的雕刻工具不同,現代工具都是用電的,刀頭一下就能刻出兩條以上的線面,外行人看不出來,而內行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,許金考用的刻刀都是祖上留下的工具,這樣的工具只能到村里的老鐵匠鋪定做,而老鐵匠鋪有一些原始工具他們也不會做,許家人還得親自動手做工具,做老傳統的刻刀,刻出來的作品才能有自然流暢而細膩的藝術品。
許家后人祖祖輩輩為寺廟雕刻佛像,歷代子孫都是虔誠的佛教徒,祖上代代相傳立下規矩,對肉食,葷腥,以及蔥蒜酒都有忌口,每逢雕刻佛像之前,沐浴凈身,朝拜歷代先祖牌位,以潔凈的身心和恭敬來雕琢佛像。
2013年,許紅陽開始琢磨,怎么樣創作一些富有創意的作品,十月份,隨著習近平總書記“一帶一路”,戰略構想的提出,他靈機一動,為什么不以此為主題進行雕琢,為此,他特意將一件兩米長,500多斤的崖柏樹根進行雕刻,利用原木的自然形體,共雕刻了11匹駱駝,體態豐盈,氣勢昂揚,寓意為一帶一路,又雕刻了5個人物,寓意為“五通大道”,此外,他還利用崖柏原料上的天然孔洞作為城門,在旁邊雕出城樓、參天古木,形似險峻的玉門關。
這件崖柏作品,體型碩大,構圖生動,可謂是崖柏雕件中不可多得的作品。偶然機會,這件作品被匈牙利駐北京大使館的文化參贊看到,連聲稱贊,遂邀請許紅陽將這件作品送至2016年9月20日舉行的“首屆絲綢之路(敦煌)國際文化博覽會”,陳列在國際展區進行展出,獲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致贊同“一帶一路”雕件,融入了許紅陽深深的國家情懷,他表示這件作品他是不會賣的,如果有需要,它可以無償捐獻給國家,作為一名藝人對祖國的獻禮!
大型崖柏木雕“美人魚”以中國傳統仕女的優雅豐韻,結合西方故事的現代形式而成,其態美自然,恬靜嫻雅,于2014年榮獲雕塑屆重要獎項——劉開渠獎。許氏族人所琢之器遍及華夏大地,并被世界佛教聯合會、河南省少林寺、靈巖禪寺以及衡水天寧寺先后收藏。許氏傳人許紅陽其曾祖父于晚清末期創作的釋迦摩尼·石雕像現安座于河北井陘·觀音山。
井陘木雕在沿襲與傳承古藝的基礎上,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相結合,做出探求、延伸與發展。除傳統形式的藝術作品,傳承人許紅陽還自行設計出一系列現代藝術家居衍生品及裝飾品,如手串、煙斗、茶具、燈具、寢具等。使古樸、濃厚的雕刻藝術作品煥發出新時代的氣息,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,國內外家居藝術品收藏家的一致好評。
在2016年7月19日井陘特大洪災面前,許金考父子二人在本身企業受災情況下,洪水滾滾,不顧個人危險,心系家鄉父老,沖在一線,為災區百姓添置救災物品,受到當地政府的嘉獎。
文化大革命期間,許氏家族遭到迫害,家譜、手稿等珍貴資料損毀嚴重,使該項技藝受到前所未有的損失。因此,保護和修復這些珍貴的古藝工具及文獻資料,成為重中之重的任務。目前,河北華魂根雕工藝品有限公司加大投資力度,付之諸多心力與時間修復失傳已久的八百羅漢圖譜,為保護傳世佳藝做出應有的奉獻。如今,國家改革開放,經濟騰飛,國富民強,黨和國家對民間工藝的大力扶持,喚起了民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與追求。逢此盛世,民間工藝美術才有了新的飛躍。手工雕刻等民間工藝由于傳承之人日漸匱乏,已瀕臨失傳,然而,許紅陽獲取扎實而熟練的傳統技藝并非一日之功,都要求傳承者對雕刻技藝本身抱以熱情,不止專注,還要肯動腦筋,夜以繼日的動手操作,才能在傳承的基礎上穩健發展。
許氏后人致敬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力度,保護現有技藝不再流失。華魂傳人始終堅持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手法,博古開今,守得匠心,保護古老的傳統技藝,為新時期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。